农村养老事关亿万农村老年人幸福生活,事关农村社会和谐稳定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,规划部署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,指出要“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”。
近年来,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,认真落实深化农村养老服务改革发展“任务单”,在统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、优化三类养老服务供给链、激活养老服务改革动力源等方面积极探索,创新打造“钦情养老”特色品牌,让“养老”变“享老”,老年人幸福指数越来越高。
夯实“老有所依”根基
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
“以前是一个人在家做青团,今天大家穿着民族服装聚在一起,感觉更有氛围。”灵山县沙坪镇那琅村居家养老服务站活动室里,满头银丝的张奶奶向同伴展示着自己捏出的美食。
随着年龄渐长,加上子女不在身边,今年68岁的张奶奶时常到这家居家养老服务站参加活动。在这里,医疗保障到位,活动内容丰富,还让她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。
“除了基本的生活照料,我们还时常请医生为老年人测量血压、血糖,提供健康咨询服务。”该服务站负责人黄庭梅介绍。
阅读,跳舞、研习书法、制作手工……这样的幸福场景,不仅是我市养老服务的缩影,更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生动注脚。
老年人享有好的养老服务,是老百姓朴实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近年来,我市按照“补短板、打基础,提质量、优服务,强产业、促事业”的思路,相继制定出台《钦州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》《钦州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施方案》《钦州市“十四五”公共服务发展实施方案》《钦州市“一老一小”整体解决方案》等多项养老服务政策,从法治、服务、资金、项目四个维度高位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工作,每一项政策举措都让发展成果更多、更公平地惠及全体老年人。
同时,统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,守护幸福“夕阳红”。通过改革探索县、镇、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,我市重点推进灵山县作为全国县域养老服务改革试点、全区三级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,依托县级养老机构建设综合养老服务管理平台,采取“1+N+N”模式辐射带动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、村级养老服务站,拓展服务示范、行业指导、应急救助、资源协调功能,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上下贯通,养老设施连点成网,为老年人就近就便提供有质量的养老服务。
截至目前,全市共建成县级养老机构18个、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29个、村级养老服务站点(农村幸福院)152个。
织密“老有所养”网络
养老事业产业协同发展
一张张养老床位搬到家中,满足老年人智能化居家安全需求;一次次上门服务更精准、更具个性化,让老年人足不出户享受便捷服务。
“生活有哪些不便利的地方,需要我们改进吗?”近日,鸡墩头社区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实施机构负责人司彩霞来到辖区90岁的苏奶奶家中,细心询问生活情况。
“多亏他们尽职尽责,减轻了我的负担。”长年照顾73岁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儿子,苏奶奶一度力不从心。如今,她在社区民政专干帮助下申请到了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服务,儿子还得以配置防褥疮坐垫、洗澡椅和坐便椅等辅助器械,有效提高了生活质量。
“让老人安心是头等大事,尽可能多地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,才能不断提升养老服务品质。”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“不断强化农村养老,推进养老服务创新模式,让幸福更加可触可感。”
面对实际生活中老年人的痛点、堵点、难点,我市全力打造“政府主导、机构参与、慈善助力”的“钦情养老”模式,动员社会各界力量,为特困、留守、独居等老年人提供关爱帮扶、危机干预、精神慰藉、权益保障等服务,不断促进养老服务资源向老年人周边、身边、床边集聚,让养老不离家成为现实。
居家服务更加多元。重点推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,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、家庭养老床位建设、居家养老上门助康、助医、助行、助洁、助餐等丰富的服务项目。连续3年开展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,为6170户空巢、独居老年人提升居家养老的安全性。连续2年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,累计为2203名特殊困难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,为4908名经济困难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每人提供不少于30次居家养老上门服务,培养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护理员449人,不断增强专业支撑作用。
互助养老更加精准。做实社区邻里互助养老服务模式,发挥“近邻”和“熟人”优势,组织动员基层老年协会、低龄健康老年人、农村留守妇女等多种力量开展互助养老,为特困、留守、独居、高龄等老年人提供危机干预、精神慰藉、权益保障服务,11个社区获评广西老年人宜居社区。创优养老机构示范发展,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全覆盖,护理型床位占比达100%。
医养结合更有“医”靠。从基础性生活照料向专业医疗照护转型,致力打造医、养机构互通互融服务模式,养老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签订《医养服务协议》率达到100%,开设就医绿色通道和建立双向转诊机制。打造“公建公营+公建民营+民办公助”服务模式,真正实现医中有养、养中有医、医养结合,牢牢托住老年人的幸福晚年。灵山县荣获“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”。
增进“老有所乐”福祉
养老服务保障普惠可及
“他们不是亲人,胜似亲人!”这是来自灵山县佛子镇大坡村村民蒋庆山的感慨。
已91岁高龄的蒋庆山独居多年,患有多种慢性病,行动不便。2024年12月10日,灵山县首批384名公益性农村养老服务协管员全部登门“认亲”,他成为全县9143名独居老人优先享受农村养老“第一福”的一员。
这是政府部门主导,激活改革动力,增强养老服务保障能力的缩影,标志着以“小岗位”托起“大民生”的全面探索已延伸到农村养老服务领域。
近年来,我市将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,按照“民政指导、财政出钱、专人专岗”的模式,创新设置农村养老服务协管员公益性岗位,重点针对独居、失能、重残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探访关爱、协助申请补贴、排查安全隐患等工作,把为民情怀倾注到为民服务的方方面面。
以学促训强本领,以训赋能助养老。截至目前,我市相继开展多期农村养老护理、老人照料等技能培训班,推动养老服务机构照料护理责任进一步落实,新增农村地区养老护理员220人,增强农村养老服务工作力量。
银发经济一头连着民生,一头连着产业。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市场主体,我市通过公建民营、民建公助等方式,引进和培育14家区内外专业优质机构投入钦州基本养老服务,带动意向投资县、镇养老机构的企业,形成平陆运河沿线特色的养老服务布局,引领养老机构服务水平整体提升,更好保障老有所养,老年人享有高品质生活的愿景可期可待。
展望新时代,我市将通过一系列创新改革,为老年人提供贴心、舒心、安心的养老服务保障,努力实现从“养老”到“享老”的升级转型。
来源:http://mzj.qinzhou.gov.cn/xwdt/gzdt/t22619000.shtml